`ghL4$Bn
■撰文/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{tI~w9q.B
题记 要说,这并非名副其实的“‘近’距离”——3月13日上午,北京。海军大院的会议室刚刚消过毒,经历三次化疗、体质孱弱的方永刚,在医护人员陪护下来到这里,脱下厚厚的防寒服、帽子、口罩,在十米开外接受我们采访团的集体采访。军姿威武依旧,嗓门洪亮如昔,绰号“方大炮”的他一开始说话,只需两三分钟,“我就不是我了”。与三尺讲台相伴20多年,他总能将看似枯燥的政策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、妙趣横生,被“点燃”的听众主动放弃间休,要求延时,直呼“解渴”。此刻,他将我们带入同样的境界,只是病不由人,他那耳侧贴着的胶布和额头豆大的汗滴逃不过我们的眼睛。受访时间被主持人叮嘱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。惯性使然,谈兴正浓的他没能及时“刹车”,但多“赚”来的10分钟,冲淡不了脸庞上写满的“意犹未尽”。即便如此,我们又怎能硬得下心肠去商约任何的专访?当他再次“全副武装”离开会场的时候,疲惫的步履踩疼了我们的视线 ~Jme/'2
然而,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“‘近’距离”——3月18日至22日,短短几天,我辗转辽宁的大连、旅顺、沈阳和本溪四地,每天都有几十个发自肺腑的声音,念叨方永刚的好,有他穷山村的乡亲,有他的亲朋好友、领导同事、同学学生,有聆听过他讲课的基层官兵、干部群众,有竭尽全力诊治的医生护士。当他们讲起与方教授相遇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,当他们或敬佩或唏嘘或泪眼婆娑,我便一步步走进博大的磁场,分明可以感知方永刚虎虎生威的鼻息、奔涌沸腾的热血和铿锵有力的心跳。于是,我的笔端也就倾注了某种使命,要去谱写送给他的赞歌和祝福,祈愿他那经历严寒的生命之树,在这明媚的早春能够顽强地吐露新生的绿芽。 @N-6Er7)(r
喜欢每一堂课都出新出彩的他,却总有一句话时时提起、时时动情:“我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。”于是,他带着真挚的信仰,真情传播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。他的讲台流动于北国的漠河边防,南疆的海防边哨,高校的讲堂,幼儿园的课桌,街道的活动室,厂房车间,田间地头……我无法丈量他热爱的每一寸土地,却可以用我的所看、所听、所思,去掂量他那每一寸沉甸甸的感恩。 IX;:]J+<>
方永刚其人 7 mx{Df
◆人生履历◆ 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,198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,同年参军,到海军政治学院(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前身)担任政治理论教员。中共党员,历史学学士,法学硕士,国防大学军事学博士。 eDA6(< |